BG大游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威海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城市“含绿量”稳步增加,发展“含金量”持续跃升。
威海山、海、林、岛、湾、沙滩、温泉等各类资源富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以贯之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从荣获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联合国人居奖,到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几乎囊括了生态领域的所有重要荣誉,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狠抓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一系列标志性战役,PM2.5全省唯一连续4年稳定达到世卫组织标准,PM10全省唯一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狠抓生态修复治理,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行动,入选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实施水系山系生态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乡村绿化美化,年均修复造林4.5万亩,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01%。
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2021年至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7%,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围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规划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碳纤维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围绕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水养殖由规模型向绿色集约型拓展,获评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首创“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开展水面、水体、水底立体式、循环式养殖,亩产效益提高5倍,每亩养殖海域可固碳近1吨,相当于在陆地植树造林1.3公顷。
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做好生态优势转化文章,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近年来,依托优良的山海资源,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将威海90%以上的核心文旅资源连成一线,带动旅游消费持续火爆。2023年、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分别突破5900万、6700万人次,是城市常住人口的20倍、23倍。威海华夏城所处的龙山曾有多处采石场,民营企业华夏集团历经18年,投资51.6亿元,修复44处矿坑,建造水库35座,栽种各类树木1189万棵,昔日的渣石矿坑变身风光秀美的5A级旅游景区,周边1万多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13个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5%。目前,已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处、省级4处。
威海产业结构较轻,没有钢铁、石化、炼油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近年来,威海市立足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八大产业集群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十条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海洋食品、纺织服装、轮胎、钓具等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聚集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威海市抢抓发展机遇,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了一大批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威海迪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出口和职业工装生产企业之一,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国内首个纺织服装供应链平台,样衣设计研发由原来的两三天设计一款到如今的一小时开发多款,服务客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行动,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碳纤维等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比如,威海碳纤维产业打破国外技术、装备全封锁,被授予“中国碳纤维基地”称号,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核风光储蓄”等绿色能源齐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762.5万千瓦,占比达到71.76%。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主动抢抓风口、抢占先机,积极谋划生命科学、深海装备、低空经济、技能作业机器人等产业,支持企业大胆试错、快速迭代,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总占地3800亩的低空装备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重点布局驾驶航空器、通航飞机、飞机发动机、航电、复材制品等项目,已引进亿航智能、上工申贝、英搏尔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立全国首个网星商业航天产业联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威海市拥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11所高校和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平台,创新氛围非常浓厚。近年来,威海市通过激活企业、平台、人才等资源,使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3.47%,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威达机械公司高档工业级钻夹头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未来机器人公司研发的系列水下作业机器人,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
强化创新平台赋能。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涵盖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已建成稀土磁功能材料及动力装置重点实验室、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海洋养殖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0多家,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手术机器人、高性能碳纤维、航空轮胎、汽车空气悬架系统、海空天立体观测等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威高集团自主研发的“妙手”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精准助力远程手术,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
强化人才资源支撑。全面实施新时代英才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机制,坚持以会聚才、以赛选才、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以才荐才多措并举,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动态匹配,各类高层次人次、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纷纷选择威海。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创新实施“科技副总”选聘模式,推动高校科研人才深入企业一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23名高校教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100多名博士硕士跟随进驻企业,已与企业联合开展30多项科研攻关。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受益。威海市注重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法治保障。把绿色低碳作为地方立法的重点领域,围绕城市风貌保护、海岸带保护、山体保护、水源地保护、节约用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管理等方面,先后颁布地方性法规10余部,筑牢了绿色发展的法治屏障。在此基础上,实施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等制度,搭建环境监控、排污企业用电监管、工况管控等非现场监管平台,为绿色低碳转型保驾护航。
政策支撑。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综合运用金融、财税、价格、改革等手段,充分激发各方面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发挥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创新推出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公众绿色消费等,全市绿色贷款连续5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比如,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以入选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为契机,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形成了河长湖长制、零碳园区建设等一批改革创新经验。
社会参与。深入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全民行动,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日渐深入人心。比如,在绿色出行方面,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开通51条园区和企业通勤线路,市区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4.96%,绿色出行比例达70.45%,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比如,推动全民节水,打造了“精致城市·精细节水”品牌,被评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示范城市。(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