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BG视讯热泵技术开启零碳转型新路径助力供热迈向“绿电时代”

更新时间:2025-07-05点击次数:

  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压力日益加剧。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工业园区的供热系统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尤其是零碳园区的供热系统如何低碳,成为必须攻克的关卡。

  中国节能协会副监事兼热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恒谊在接受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采访时表示,高温热泵技术凭借其节能、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环保、电气化三大优势,正成为工业零碳供热的核心解决方案。然而,技术推广仍面临初期投资高、工艺整合难度大等挑战,亟须政策支持与用户行业协同破局。

  在工业园区的碳排放结构中,供热是“最难啃的骨头”。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赵恒谊表示,当前工业园区要实现直接排放脱碳,最大难点在于供热环节。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当前园区的电气化程度已较高,照明、空调、电机等基本实现电气化,唯独供热仍依赖化石能源燃烧。目前我国工业能耗的50%-70%以热能形式消耗,并且45%都是200℃以下的热量,温度多在80℃-170℃之间,并且由于轻工业比例增加以及电气化发展,200℃以下的供热需求将会日渐突出。

  在我国,大量的工业能耗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排放,而这种浪费的能量可以在同一工业场地内用作热源。热泵是将环境热能和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提升品位并用于热能供应的装置,通过这种装置,可以大幅消减能源消耗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高温热泵,可使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凸显。尽管高温热泵初始投资较高(约为锅炉的5-10倍),但热泵的运行成本仅为传统供热的1/3-1/5。

  为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热泵技术正式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该方案对地源、水源、空气源、余热源等热泵类型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中的供暖应用作出明确规定,鼓励公共建筑和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安装使用热泵热水器,推动建筑领域热泵应用。方案中提出,要完善热泵绿色低碳全链条标准体系,制定高温蒸汽热泵、自然工质环保制冷剂热泵等标准,并探索将热泵设备纳入统一的建筑采暖和生活热水设备能效标识体系,为规范热泵生产使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作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联美控股凭借多年来在热泵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子公司国惠新能源运用自主研发的热动离心式水源热泵技术,在沈阳于洪新城投资建设中水源热泵供热项目,十多年来持续扩建,目前总装机容量达到120多兆瓦,可以为3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提供零碳供热,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有效结合,并入选了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省级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2024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绿能星·优秀奖”。

  联美控股子公司国新新能源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则采用了“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装置+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技术路线,实施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加热城市热网回水,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成果显著,年烟气余热回收热量可达47万GJ以上,节约标煤2万吨,减少碳排放量约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高温热泵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供热领域从“烧煤时代”迈向“绿电时代”。随着技术持续突破、政策支持加码,热泵技术有望成为零碳园区的“标配”,通过与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深度耦合,构建起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