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2025中考历史小论文范文集

更新时间:2025-06-27点击次数:

  ),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848年《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其指导下,国际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曙光,他们开始关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它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指引着他们改造世界的行动。

  论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探索,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21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在中国的领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在革命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在思想的指导下,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战士的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的支持等多重因素,推翻了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的领导,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才能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49年10月,人民横渡长江,向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最终占领南京,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因此,二者都是通过武装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17年,俄国在十月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证明无产阶级革命可在落后国家成功。十月革命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号召学习俄国道路。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情况下,1919年中国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并将马克思主义与这场爱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结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实践范例,推动中国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新阶段。

  1871年巴黎人民通过武装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虽然失败却证明武装斗争的必要性。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但面对城里强大的敌人,吸取经验只能选择向薄弱的山区进军,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

  因此,将国际运动的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但欧洲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屡遭失败,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结合国情,1928年在井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走向成熟。

  中国从不乏和世界各国一争长短之人,即便是在苦难之际。李鸿章力争自强制夷;孙中山领导革命以图“恢复中华”;李大钊力透纸背传播思想。

  材料二1862年李鸿章致沈葆桢的一封信中指出,中西杂处之势方兴未艾,这种情况是不可变更的。两年以后王韬以同样语气写道:“现在,外国人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向中国聚集。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事件——天下的大变局。”

  (2)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自拟观点,任选一位近代身处变局中的人物,谈一谈他们是如何应对变局,担负起救亡图存或民族复兴使命的。(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面对清王朝腐朽统治和列强侵略的“大变局”,孙中山先生立志“恢复中华”。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11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民族危机深重的“大变局”中,李大钊积极探索救国新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敏锐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救国线年起,他在北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积极参与筹备1921年中国地成立,是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新方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深刻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大变局”后,BG大游官网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27年,他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他领导中国和人民军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命运,为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冲击的严峻性。19世纪60-90年代,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力图通过“自强”“求富”为口号,推动清王朝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局。1865年,他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仿造西式枪炮、轮船。1872年,他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发展近代航运业。他还主持筹建了北洋海军,推动了我国的军事发展。

  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是早期应对变局、寻求自强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材料“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秦末的战乱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汉朝建立后,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巩固了全国的统治,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民族关系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统一。综上,汉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DeepSeek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和6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等等.

  材料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材料一所列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类,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文献。(只填序号,多填、少填,不得分。)选择图示中的任意一项成就进行介绍。

  ②《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一部完整农书。

  ③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天然磁铁矿石制成的磁勺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指示方向,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

  ④《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共同影响。

  共同影响: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加速社会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科技发展。

  (3)根据材料三,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两项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成就:“复兴号”高铁技术;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等。(材料三中其他成就亦可)

  原因:中国的领导;正确的政策方针的指引;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对科研的财政投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员的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努力钻研。(言之有理即可)

  (4)综上所述,围绕“科技与复兴”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够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动力革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也改变了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等行业进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科技创新,推动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发展复兴的重要条件,要重视抓好科技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人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电影摄影机等,并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增强了国家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请从下面时间轴上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在亚太地区挑起争端,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G大游官网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亚非国家为了谋求完全独立与经济发展,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倡导国家间的合作团结,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西欧各国吸取历史教训,1967年成立欧共体,倡导加强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各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由此可见,各国要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示例2:中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现了从站起来到融入世界的飞跃/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

  选择事件:新中国成立(1949)、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废除不平等条约,确立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封锁,获得全球广泛承认,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世界。可见,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合作共赢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引领者。

  示例3: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冷战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终结霸权格局

  选择事件:北约成立(1949)、欧共体成立(1967)、苏联解体(1991)

  1949年,北约成立标志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军事对抗体系形成,加剧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立。1967年,欧共体建立,西欧国家通过经济联合摆脱美国控制,推动欧洲独立自主。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共体壮大为欧盟,成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可见,经济合作取代军事对抗成为时代主流,区域集团崛起也在推动世界向公平、多极的新秩序发展。

  示例4:亚非国家通过斗争与合作赢得国际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团结重塑国际秩序

  选择事件:万隆会议(1955)、抗美援朝胜利(1953)、中美建交(1979)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赢得了抗美援朝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捍卫了亚洲地区的和平,彰显了新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凝聚了亚非各国反对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平等合作。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突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与封锁,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周旋于大国之间。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团结斗争与灵活外交,逐步改变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趋向公正。

  示例5:经济互联互通是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全球化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选择事件:马歇尔计划(1947)、欧共体成立(196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借援助西欧复兴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由此催生了欧洲各国走向联合的意识。1967年欧共体建立共同市场,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西欧区域的经济繁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可见,从区域援助到全球协作,经济合作不断超越政治分歧,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开放共赢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选择事件:万隆会议(1955)、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中美建交(1979)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团结亚非新兴国家反对殖民霸权,奠定中国和平外交基石。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第三世界国家广泛支持,标志中国国际地位获正式承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突破西方长期孤立,推动中国融入全球体系。 可见,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合作取代对抗,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核心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