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技术文章
article这家华尔街的资产管理巨头,掌管着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财富,这是个什么概念?
它的触角遍布全球,从苹果、微软的股票到你手里的可乐瓶子,背后可能都有它的影子。
千万别以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在中国,这头巨鳄早就悄地下了不声不响地布下了一张大网,涉及科技、金融、新能源,哪都有它的份。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
1988年,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华尔街的金融圈里,贝莱德就像个不起眼的小弟,带着从黑石集团借来的500万美元,靠着债券投资起步。
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是个犹太裔美国人,脑子活络,眼光毒辣。
他大学刚毕业就一头扎进投资圈,三十出头就在第一波士顿银行当上了债券部门老大,31岁就坐上了董事的位子,堪称金融界的“开挂”人生。
不过,芬克也不是没栽过跟头,80年代末,他因为误判利率,亏了1亿美元,灰头土脸地离开了第一波士顿。
但他不服输,1988年拉着几个伙伴,拿着黑石集团的500万启动资金,搞起了贝莱德的前身,黑石金融资产管理部门。
从那以后,贝莱德就像开了外挂,资产管理规模蹭蹭往上涨,到2023年,直接飙到11.5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GDP的三分之二。
这套东西就像金融界的“超级电脑”,能分析全球市场的数据,算出哪赚钱、哪有坑。
靠着这套系统,贝莱德在投资界横扫千军,苹果、微软、特斯拉、可口可乐,哪家大公司的大股东名单里没它的名字。
关键它还是华尔街和华盛顿的“隐形纽带”,拉里·芬克跟美国政界的关系那叫一个铁,难怪有人怀疑,贝莱德是不是“犹太资本”的代言人,背后藏着大阴谋。
1990年代,美国经济红火,全球化浪潮一波接一波,贝莱德瞅准机会,业务从债券扩展到股票、房地产、私募股权,啥赚钱干啥。
2009年,它花135亿美元吞下巴克莱全球投资(BGI),一跃成了全球资产管理的头号玩家。
202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通知,从此外资可以全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了。
内容去繁就简只有一条,就是外国公司能直接在中国市场上吸钱、管钱、投钱,不用再跟中国公司合资。
速度快得让人瞠目结舌,2021年6月18日,北京金融街一栋写字楼里,“贝莱德基金”的牌子悄无声息地挂了上去。
贝莱德成了第一家在中国独立运营公募基金的外资公司,能直接从中国老百姓兜里募资,投A股、买债券、搞ETF,甚至玩金融衍生品。
这意味着,贝莱德从大洋彼岸的看客,摇身一变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场内选手”。
新能源和制造业里,比亚迪(2021年第四季度狂买6.2亿港元H股,还通过ETF布局A股)、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新能源这块大蛋糕,它一口没少吃。
此外还有金融和能源,像中国银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广核,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贝莱德也插了一脚。
2022年7月,北京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融资,贝莱德出手拿下15%的股份,还提了三个条件:
尽管这不叫控股,但都得听他的意见,它的目标不是分红,而是要掺和你的战略决策,摸清你公司下一步怎么走。
你搞人工智能,它投了你算法的服务商,你想国产替代,它早买了你上游的竞争对手。
你喊着“自主创新”,它在背后算着“风险可控”的账,一手抓利润,一手捏风险。
比如,它跟全球最大的指数公司MSCI合作,能提前知道A股成分股的调整风向。
它还有个叫“Systematic Active Equity”的团队,专门用算法研究中国政策、行业趋势,然后方便精准押注。
这哪是投资,简直是在“遥控”企业方向盘,而2025年的巴拿马运河风波,更让贝莱德浮出水面。
一旦卖给贝莱德,中国在全球航运战略的半壁江山就没了,这事活脱脱是地缘政治和资本博弈的缩影。
贝莱德这么深地扎进中国,难免让人心里打鼓,外资这么玩,会不会威胁经济安全。
流动性风险,贝莱德要是突然减仓或对冲,能在几个月内抽走几十亿美元,市场信心得跟着抖三抖。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手,发布《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把外资金融机构的行为合规性列为重点。
贝莱德在中国的布局,简直就是中美博弈的微缩版,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扬言要“夺回”巴拿马运河,矛头直指中国。
它还在乌克兰重建项目里插了一脚,和乌克兰政府搞了个“乌克兰发展基金”,把能源、电网、基建项目收入囊中。
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大步,但监管也更严了,贝莱德想在中国玩得转,就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未来,中国得在指数基金、量化投资、风险控制上多下功夫,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生态圈。
2025年,中国经济往科技和绿色能源转型,贝莱德八成会继续加码这些领域。
但中美关系这根弦绷得紧,它在中国的路子也得小心翼翼,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对中国来说,核心是把游戏规则攥在自己手里。
外资爱来就来,但得按我们自己的节奏玩,无论是科技数据还是战略资源,底线得守住,资本得为发展服务,而不是反过来当“秃鹫”。